路欧文
事件概述
近年来,随着“90后”“00后”消费能力的逐步释放,加之戴口罩已成为生活常态,消费者对眼妆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本用于矫正视力的隐形眼镜被打上时尚的标签,特别是俗称“美瞳”的装饰性彩色隐形眼镜已成为颜值经济中炙手可热的单品,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行业的高速发展。青山资本数据显示,近5年来美瞳市场规模快速攀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2020年终端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与此同时,因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配戴操作不规范等导致的不良事件日渐增多。舆论纷纷呼吁规范美瞳行业秩序刻不容缓。
舆情走势及关键节点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以4月1日—5月12日为监测时间段,媒体关注度及网民关注度趋势图呈“山峰式”(详见图)。
第一阶段:媒体披露美瞳市场乱象,舆情快速升温
4月6日,《法治日报》刊发的《美瞳拿货价9.9元,代理商都不敢卖 记者调查美瞳市场乱象》一文称,记者调查发现,美瞳市场存在商家从业资质不明、劣质产品危害消费者眼睛健康等问题。一是美瞳代理门槛偏低,厂家不对代理资质进行审查,且存在产品标准实际上不统一、同款产品价格不一等问题。二是部分产品打着明星推广和代言的“擦边球”吸引流量。三是产品质量参数含糊不清,众多产品未标明“透氧率”这一反映美瞳质量的关键数值。此外,美瞳代理已成为部分没有进口批号的海外品牌美瞳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另一方面,多数宣称“原版进口”的美瞳实则由国内企业生产,国内美瞳造假情况屡见不鲜。业内人士表示,美瞳是第三类医疗器械,对于缺乏资质的生产商、销售商,相关部门应依法加强监管,及时将其清除出市场。
媒体同时呼吁监管进一步发力,规范行业发展。如人民网发表的《人民财评:当心美瞳变“毁瞳”》一文称,为规范美瞳市场乱象,监管部门早在2012年就发布公告,指出美瞳属于较高风险的医疗器械产品,被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监管范畴,销售者须持有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才可合法经营,如果在电商平台上销售,还须持有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对于一些商家或隐性违规打“擦边球”或“暗度陈仓”躲避监管的行为,还需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重拳治乱。
极目新闻发表的《美瞳拿货价9.9元,代理商都不敢卖,消费者的眼睛不能这么糟蹋》一文称,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相关部门应及时建立和明确投诉渠道,依法加强监管,将无资质的不法商家清理出市场。
川观新闻发表的《美瞳市场乱象需要“护瞳”行动》一文称,美瞳市场乱象需要“护瞳”行动,首先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实施强有力的监管措施,通过专项整治等方式治理美瞳市场乱象;其次,网络平台要尽到自身责任,对于一些不符合规定销售美瞳的行为进行整治;最后,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身权益,不能忽视美瞳产品质量。
第二阶段:媒体再次揭露进口美瞳为“地摊货”,呼吁加强监管
4月10日,新周刊发表的《你买的进口美瞳,其实是地摊货》一文称,目前,我国有资质的代工厂很少,美瞳市场货源单一,商家主要通过价格战来占领市场。许多品牌的日抛类美瞳在电商平台的销售单价低至10元左右,批发价更低,低价之下难以保证质量。更有甚者,美瞳代理商经手的代理产品宣称为进口产品,但大多为仿品,其成本价为2~8元不等。
截至5月6日,在京东平台上,美瞳销售排行榜前几位的品牌,如可啦啦、海昌、海俪恩、博士伦、可糖、韩姬儿、安视丽等,旗下热卖商品价格在39~129元不等。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搜索“美瞳”,共显示651条投诉,投诉内容多为配戴美瞳后出现眼睛不适、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商家虚假宣传等,购买平台涉及京东、淘宝、拼多多、快手、视客眼镜网等。
与此同时,舆论也开始关注美瞳市场其他乱象,如广告违规等。4月14日,央视网发表的《打“明星同款”标签标低价卖,算告知消费者是“冒牌货”吗?》一文称,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一些美瞳商家利用明星同款这一吸引眼球的宣传来打“擦边球”。美瞳属于医疗器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六条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一些商家利用明星同款蹭流量、刺激消费的做法,是违反相关规定的,应受到行政处罚,消费者也有权要求不法商家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在微博平台上,相关话题“你买的进口美瞳可能是地摊货”关注热度较高。话题阅读量达到609万人次。网民评论主要集中在诉说配戴劣质美瞳造成身体伤害的经历、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以及认为部分知名品牌美瞳价格过高等方面。
媒体报道分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以4月1日—5月12日为监测时间段,新闻媒体相关报道的热门文章(详见表1)与微信公众号相关报道的热门文章(详见表2)受到关注。
除此之外,舆论还关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关注美瞳市场规模及资本入局情况。如松果财经发表的《被口罩挡住口红色号的年轻人,撑起百亿美瞳市场》一文称,青山资本数据显示,近5年来美瞳市场规模快速攀升。随着消费习惯的升级迭代,过去属于耐用品的美瞳,如今已成为快消品,更多消费者选择日抛、半月抛型,产品更换频率提高,消费者消费金额猛增。公开资料显示,美瞳的单个用户年消费额已从过去的五六百元上升到如今的三四千元。《天猫隐形眼镜行业人群洞察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天猫平台美瞳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速为83%。
微信公众号“众成医械”发表的《传统械企角逐百亿彩瞳市场,高端化成破局点》一文称,有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近视人口约为7亿,隐形眼镜的渗透率只有8%,而彩瞳渗透率更低,仅占近视人口的4.5%,而该数据在韩国为22.9%,在日本为20.2%。这意味着我国美瞳行业处于蓝海市场,有较大发展空间。在前两年拼设计的浪潮逐渐消退后,美瞳的材质及产品技术成为新的竞争要素,多个品牌开始建立合作研究实验室或自研基地,上游企业迎来发展机遇。2021年5月,头部隐形眼镜代工厂吉林瑞尔康的母公司蒂螺医疗宣布完成4.2亿元的b轮融资,用于美瞳的研发和扩产项目。此外,眼科耗材企业也纷纷加码美瞳领域。爱博医疗2021年上半年以4000万元收购了具有自主技术能力的美瞳生产商天眼医药55%的股权。同年4月,昊海生科以4000万元认购河北鑫视康隐形眼镜有限公司60%股权。
二是关注美瞳产品的科普教育。例如,民主与法制网发表的《莫让美瞳变伤瞳》一文称,劣质美瞳对消费者的危害不容小觑,近年来美瞳伤眼的案例时有发生。一些无良商家为节约成本,将色素直接涂在镜片表层,脱落的染料进入人眼后,会对眼睛造成严重伤害。此外,美瞳镜片作为隐形眼镜,还涉及透氧性、舒适性等多项标准,如果质量不达标,极易磨损角膜,严重者会引起角膜穿孔,导致失明。眼科专家提醒,劣质美瞳已成为隐形眼镜中最常见的“损眼”产品,容易导致结膜炎、干眼症、角膜炎等,同时也会影响夜间视力范围和清晰度。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美瞳相关产品的科普力度,指导消费者理性选购,更好地保障自身健康和利益。
舆情点评
近年来,美瞳受到年轻消费者追捧。在美瞳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假冒伪劣、宣传过度等问题时有出现。美瞳作为风险级别最高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却成为代购、微商、微信朋友圈售卖的热门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患无穷。
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媒体、专业媒体多次报道美瞳市场乱象,监管部门也已将美瞳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我们相信,在监管部门、企业以及第三方平台共同努力下,缺乏资质的生产商、销售商将被清除出市场。同时,相关部门也会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让消费者建立起“美瞳=医疗器械”的科学认知,不给劣质产品和误导营销留有可乘之机。